国际局势风云突变:伊朗制裁恢复引发外交地震策略池
9月27日凌晨的联合国安理会现场硝烟弥漫。中俄两国联手提交的延长伊朗制裁豁免期限提案,最终以4票赞成、9票反对、2票弃权的结果惨遭否决。这意味着针对伊朗的国际制裁将全面恢复,这个中东国家本就脆弱的经济体系恐将雪上加霜。
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耿爽在表决后立即发声策略池,强调对话协商解决分歧才是正道,并敦促美国积极回应伊朗的和谈提议,明确承诺放弃使用武力。伊朗方面反应更为激烈,当天就紧急召回了驻英国、法国、德国的大使,这三个欧洲国家在德黑兰眼中已然成为
背信弃义的代名词。
展开剩余61%这场外交风暴的源头要追溯到2015年。当时伊朗与六国达成历史性的核协议策略池,以限制核活动换取制裁解除。但2018年美国单方面撕毁协议后,英法德虽表面维护协议,实际行动却始终与美国亦步亦趋。此次中俄的提案本是为紧张局势降温的缓冲剂,希望为外交斡旋争取时间,可惜西方阵营并不领情。
戏剧性的一幕出现在投票现场。伊朗外长扎里夫当场痛斥西方双重标准,他尖锐指出:以色列才是中东地区唯一实际拥核的国家,却享受着西方的集体沉默甚至纵容。这番指控犹如投下一枚外交炸弹,随后伊朗召回大使的举动,等于宣告与欧洲三国的互信彻底破裂。
制裁重锤落下后,伊朗经济将遭受全方位打击。作为国民经济命脉的石油出口首当其冲,金融体系也将再遭重创。专家预测,伊朗货币里亚尔可能再现断崖式贬值,通货膨胀或将突破50%大关,社会矛盾恐将集中爆发。更危险的是,军事装备进口受限将使伊朗在面对宿敌以色列时更加被动——这个中东军事强国近期已多次公开威胁要对伊朗核设施实施打击。
国际观察家指出,安理会此次投票暴露出赤裸裸的强权政治。正如扎里夫所言,当以色列的核武库被刻意忽视,却对伊朗民用核计划百般刁难,这种选择性执法正在侵蚀国际秩序的公正性。面对西方围堵,伊朗很可能加速向中俄靠拢,甚至可能突破核不扩散红线——而这将引发更危险的连锁反应。
中国在此次危机中始终倡导和平解决路径,既是对地区稳定的维护,也是对全球经济的负责。毕竟霍尔木兹海峡一旦生变,国际油价必然剧烈震荡,全球供应链都将受到冲击。值得玩味的是,西方在核问题上的双重标准或许正是危机的根源——如果真担心伊朗拥核,为何不给予平等安全保障?一味施压只会适得其反,这个道理,历史早已反复证明。
(综合光明网、澎湃新闻等媒体报道)策略池
发布于:天津市广盛网app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